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培训交流

警惕基孔肯雅热在我国蔓延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6-08-31 分享到:

  新闻背景 从去年12月起,印度洋法属留尼旺岛流行了一种叫基孔肯雅热的传染病。据报道,到今年1~2月,这个岛上的70万名居民中,已有7万名感染,并正以每周感染2.5万名的速度快速蔓延,由此引起岛上居民极大的恐慌。调查发现,在我国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云南南部和西部地区,已经存在基孔肯雅热散发病例和隐性感染者。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少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发热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医学上把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可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瘙痒感,数天后可消退。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
  关节疼痛与发热同时,患者全身的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十分剧烈的疼痛,且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恢复期长达几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
  基孔肯雅热的病死率不高,除少数老年患者因身体衰弱而死亡外,成人感染者几乎没有死亡。尽管绝大多数病人的关节损害最终可以恢复,但剧烈疼痛和恢复缓慢的特点可明显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祸首”是蚊虫
    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是基孔肯雅病毒。它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与风疹病毒算得上“叔伯兄弟”。在疾病流行地区,这种病毒可存在于绿猴、狒狒、黑猩猩、牛、马、猪、兔等多种动物体内,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都是传染源。蚊虫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有经呼吸道传播者。经过3~1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发病。
    我国已发现基孔肯雅热患者
      为了弄清基孔肯雅热在我国的流行情况,1986~1990年,云南省流行病防治所的专家对云南地区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临沧地区居民中,基孔肯雅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43.78%,西双版纳地区居民抗体阳性率为10.6%。他们已经在当地蝙蝠和蚊子体内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在猪、狗、鼠等动物身上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抗体。在西双版纳地区97位发热病人中,确诊了1位基孔肯雅热患者。
    预防基孔肯雅热  关键是灭蚊
    由于基孔肯雅热是由蚊虫传播的,因此,这种传染病主要是在冬季温度在18℃以上的地区流行。在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法国政府已经在留尼旺岛开展了大规模的灭蚊行动,以阻止该病的继续流行。我国应提高警惕,加强检疫,消灭蚊子,严防基孔肯雅热在我国蔓延。    

    小资料
  基孔肯雅热始发于非洲
  1952年,基孔肯雅热被首次报道。当时,在坦桑尼亚的村庄里,有60%~80%的人患病。“基孔肯雅”就来自于坦桑尼亚语,意思是“屈肢痛”,表达了严重的关节疼痛使病人痛得蜷缩着身体的意思。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雅热东移东南亚地区。1965年,印度发生大流行,30万人感染。近年来,在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都有流行。

    ( 摘自《健康报》2006.02.27 第8版  知识与健康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Baidu
map